南华小学>教学教研>教师论文教师论文

应用CSMS 评价系统助力小学数学主题活动课堂实践反思--基于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整体教学为例

2024-06-14    

应用CSMS 评价系统助力小学数学主题活动课堂实践反思--基于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整体教学为例

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 许佳勉

  一、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强调综合实践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领域,其中包括主题活动。学生将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系统(CSMS),是以师生教学思维过程分析模型、师生交流互动过程分析模型、知识点关联的分析等方式,从课堂的目标定位、课堂艺术、课堂调控、思维激发、评价反馈、整体发展、合作交流、学习体验、目标如达成等9大评价领域来评价常规课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等情况的人工智能分析学生的课堂认知活动评价系统。

  以往,课堂的质量往往只能够通过阶段性的练习来评价,几乎课堂细节师生细节描述为零,教师的设计的教学是否真的以生为本,是否真的促使学生感兴趣,启迪其思维等方面,往往没法很直观的体现和被改进。而该系统可以记录并分析课堂师生教学思维过程、师生交流互动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检验改内容是否适合整合教学内容、 课堂提问是否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提升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希望利用数据分析的力量,来助力小学数学主题活动课堂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二、研究过程

  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笔者利用该系统,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多边形的面积》单元8节主题教学视频进行前中后的测试分析,建立了以下的实践反思模式:①研前先学:研读新课标、学习CSMS的相关理论等。②集备研讨:备课组研讨确定单元目标,撰写单元概览和单元学教案。③课例数据分析:将每一节常规课录课上传。④反思改进:结合CSMS的分析报告,复盘课例,改进优化。

  三、精准确定单元主题:依据单元几何要素,结合学情,我们确定了单元主题是:《自驾游的数学几何之旅》,淘气一家爸爸买了新车,趁着假期想一家出去自驾游,路上遇到了很多有趣的数学现象,你能破解吗?我们将原本较为零散的情境,用自驾游给串联起来。我们将每个任务作为一个小主题去挑战。

  大单元大整体设计任务环节设计:任务一:通过方格纸、各种图形的纸张,让学生回忆图形特征和初步感知比较图形的转化、割补方法。任务二:创设“有些车为什么被拦下来了?”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底和高。任务三:创设“认识底和高绘制的奥秘的小游戏”,笔者是根据本班学生第一次掌握画高和底的实际学情进行添加的。任务四:“我们的车能停得进吗?”来认识解决实际中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任务五:创设“有趣的平行四边形广告牌”来巩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也是为了串联后面三角形广告牌做铺垫。任务六:设计“这三角形的路标是什么意思?”,展示一个注意堤坝的三角形广告牌,让在生活应用中拓展对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转化能力。任务七:设计“前方真的有堤坝!,此设计是串联上一节课三角形路标提示的内容,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掌握梯形的面积的推导和计算。

  本单元主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这样自驾游的主题中,创设一些实践的主题任务去让学生去体验,学会用发现数学的眼观去观察世界,学会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实践中把未知图形转化为已知图形,通过对比发现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推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


  四、课堂数据分析

  1. 3节前测课的数据反馈

  基于上述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了有针对性地这个主题进行分析、反思、改进,笔者先对3节前测课的总分情况和九个维度对比情况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教师报告,发现总分数据的下降很大原因是学生单次发言时长大幅下降,造成了一言堂的情况,因此进行中后期不断调整。


  2. 大单元课堂整体表现

  有前测的指导,笔者在不断的解读报告、调整改进中,发现思维激发和合作交流前期特别少,在后期的不断努力下,能很好带动整体数据的稳步上升,后面更加肯定了我们要用小任务、实践,多让学生去表达,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



  3. 良好分析

  本单元中,教师采用主题活动的探究方法,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还是较为良好,教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情况良好,各项指标均有稳步提升。从“四何”的课堂信息中问答类分布看,该单元课堂知识结构清晰教师有效推动了学习发生



  4. 需要关注点分析

  从弗兰德斯(FIAS)互动分析表看到师生互动充分,本单元教师虽然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方面、启发性、教学与调控比、教师发问、 学生发问、教学话题方面较好。但在教师话题互动稳定、学生话题稳定方面需要关注。笔者在“问-答-评”的课程中,有些过于权威,还需要在课堂中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多多“蹲下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


  五、总结与反思

  这是笔者第一次尝试将主题活动的常规课进行数字化的评测和分析。它帮助我们找到推动主题活动课堂实践的一个路径。即,第一,在课程设计方面,我们应该多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优化“四何”的设计,搭建多样的任务链,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创设优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在课堂调控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应和课堂活动,及时调整教学,注意课堂节奏的张弛有度,不要满堂灌,不要一言堂,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三,辩证的看待数据,不要过度唯数据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路上我们常学常新,不断正是自己的问题,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许世红,刘军民,王时舟,曾 海.人工智能视域下课堂教学智慧评价:理论建构、模型支撑与技术实现[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2,253(02).

  [2]许世红,刘军民,王时舟.人工智能视域下课堂教学智慧评价:学习发生知行模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2,252(01).

  [3]安富海.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4.

  [4]曾晃妮. 应用CSMS大单元推进思维发展型课堂深度实践的探索-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为例[J]. 广东教学报,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