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小学>教学教研>教师论文教师论文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美术元素的融合与运用

2022-08-21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美术元素的融合与运用
深圳市福田区南华小学 马艳婷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意识逐渐提升,体现在小学教育中就是文体科目实现了较好的发展。音乐作为艺术审美的重要学科,小学音乐教师应承担其学科责任,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中发挥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舒缓学生的身心,给学生带去美好的课程体验。本文将针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进行研究,探究美术元素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融合与应用,为小学艺术学科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美术元素、融合教学、应用策略
  引言:音乐和美术都属于艺术范畴,是文化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虽然在展示形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紧密的联系。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应站在学科综合性发展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设计音乐教学,将美术元素融入音乐课堂中,丰富学生的视听体验,引导学生将音乐中的感受与体会具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容与情感,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与艺术情操。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美术元素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驱动小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任务与艺术活动的第一动力就是自发的兴趣,音乐教师也应当重视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只有形成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中保持专注力,提高音乐课堂的效率。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对于表现形式想象灵活的艺术类学科本身就怀有一定的好奇心,教师应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课堂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构建高效音乐课堂。美术元素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将单纯的“听”转变为多重感官的“视听”,给予学生充分的视觉冲击,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深入了解音乐的魅力。
  (二)提升事物感知能力
  无论是小学音乐学科还是美术学科,其教学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提升学生对于世界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通过自己的感知形成对整个世界的基本认知,进而开展更加深层次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形成自己的认知习惯与判断标准,为之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价值观与生活态度的形成。小学音乐教师将音乐与美术融合起来就能够为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世界,深化音乐作品中情感的表达,引导学生从听觉中构建相应的画面,并从画面中体会各种情感,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1]。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家长与教师不仅重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同时也更加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音乐、美术等课程很好得弥补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引入了艺术文化等内容。美术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融合能够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理念,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他人的情感,促进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教育理念不足
  音乐教育改革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要想落实音乐学科教学改革,融合多学科元素,首先就必须转变学校以及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只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够引导音乐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指导教学实践行为。但就目前的音乐教学情况来看,依旧存在部分教师不愿意接受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受到应试教育模型影响颇深,对于素质教育相关理念的认知不足,因此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理解也不够清晰。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并未关注学生的思想与情感,再加上教学价值、目标等的影响,导致整个音乐课堂变得沉闷被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音乐教师对于美术元素融合的认知不够深入,自身的美术素养不足,因此很难实现美术元素的融合教学,无法发挥出美术元素对于音乐课堂的促进作用[2]。
  (二)教学整合浮于表面
  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很多小学开始推进多学科融合教学,音乐与美术就是较为典型的融合教学科目。但目前我国小学开展融合教学的时间较短,可供参照的成功案例较少,再加上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融合教育发展与推挤,导致实际的融合教学存在形式化的问题,并未真正落实音乐与美术的融合教学。还有的音乐教师只是僵硬得采取复述的方式进行授课,并未真正体会美术元素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这样也很难发挥出美术元素的教育价值。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课堂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完善、全面的教学评价才能够突出教学的重点,提升教育的有效性。然而当前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并不注重音乐课程的教学评价工作,其大多将评价重点放在课程结果上,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潜能与缺陷认知不足,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缺乏科学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不利于开展课堂教学[3]。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美术元素的融合与运用策略
  (一)引入色彩图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绘画形式具有丰富且独特的色彩与画面,不同的色彩不仅能够对应不同的音乐情感,同时还能够与音乐节奏联系起来,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的多感官感知能力,深入体会不同色彩代表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色彩图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将其代入音乐课堂中,同时降低音乐知识学习的难度,借助色彩变化展示音乐变化,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以及绘画兴趣。与传统的音乐课堂相比,色彩图融合教学形式能够丰富音乐课堂内容,给予学生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体现出开放性、自由性的教学特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4]。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采茶扑蝶》内容教学时,就可以灵活应用色彩图丰富音乐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导入环节换上采茶的服装,使用纸扇子,并在黑板上贴上蝴蝶剪纸,播放《采茶扑蝶》背景音乐翩翩起舞,通过视觉和听觉激发其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引入主题。展示一遍音乐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彩色笔绘画每段乐曲的风格,思考不同乐段的画面与情感,并根据自己的想象挑选一个色彩进行描绘,比如:乐曲A段用绿色表示采茶时愉快的心情;B段用橙色表示采茶时扑蝶的俏皮。之后可以根据乐段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动作表示“采茶”和“扑蝶”的场景,让两学生进行合作演绎,一个人扮演蝴蝶,一个扮演扑蝶手拿纸扇子。这样的色彩应用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的理解,而实践演绎则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高效音乐课堂。
  (二)融合简笔画形式,加深学生情感体会
  小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以及语言描述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其有时候很难描绘出对于某段音乐的感受,甚至会错误理解歌词内容与作品意境,这样就会影响其对于音乐作品的感知,难以领会音乐的艺术魅力。对此,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中融入简笔画元素,根据歌词引导学生的想象,并鼓励学生使用简笔画勾勒自己想象的画面,这样就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以及情感的认知,引发学生更加深刻的思考。简笔画的创作对学生想象力、观察力以及感受力的要求较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逐步提升自己的想象力、感受力与表现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5]。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小花猫和小老鼠》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在音乐作品展示的同时使用简笔画为学生展示小老鼠、小花猫、糖果等形象与画面,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对歌词内容的想象,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简笔画创作,描绘自己听到的音乐画面,学生的绘画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锻炼自己的绘画与感知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三)融入动画片元素,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音乐作品本身是有画面感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些内涵较为丰富的音乐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小学生受限于自身的生活经验与认知能力,很难通过音乐与歌词形成具体的画面认知。此时教师就可以融入动画片或者动态视频元素,加深学生对音乐画面的理解与认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6]。
  比如,当教师在进行《难忘的歌》单元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其展示祖国的长城、长江、黄河等相关的优秀画作,使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我国不同的民族服饰与民族舞蹈,给予学生充分的视觉冲击,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情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文化自信。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意识到美术元素融合教育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应主动学习美术知识,创设融合教学情境,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组织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创建高效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闫静.小学音乐教学多学科融合的探索[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2(06):13-15。
  [2]陶业蓉.探究小学音乐教学中美术元素的融合与运用[J].启迪与智慧(上),2022(04):41-43。 
  [3]刘璐.小学音乐与美术教育的融合[J].小学生(下旬刊),2022(02):75-76。
  [4]宋利群,刘晓明.小学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整合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22):89-90。 
  [5]黄琤玮.多学科融合下的小学音乐课程开展路径探究[J].考试周刊,2021(40):5-6。 
  [6]谭玲.STEAM教育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融合与创新[J].新课程(综合版),2019(04):138。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有效开发校本艺术(音乐与美术)课程,促进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批准号2019YQJK132)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