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和畅春未远,南华课堂绽新姿。南华小学以一系列课题研究丰富学校课程建设,努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儿童阅读课程作为南华小学课程体系中富有生命力的一支,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本学期从重阳九月到金秋十月,从导读课型到分享课型,师生全情投入到《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市级课题教学研习活动中。精彩的课堂研讨打通了书本与生活的世界;丰富的阅读体验创设了师生平等对话的空间;自主的阅读学习营造了学生其乐融融、生态发展的阅读氛围。
(一)个中妙趣谁堪语,最是初读未醉时
9月30日,禹玉珍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夏洛的网》整本书。课堂简洁明亮如水莲,师生活跃欢畅似泉流,阅读思维摇曳仿青竹,每一处生成都宛如“夏洛的网”上的结点,支撑起一场阅读生命的同频共振。禹老师善用“主问题”,创设“活情境”,引导“巧关联”,开启了一段“我会猜”的共学旅程:借助图片猜书目;借助封面猜角色;借助简介猜内容;借助影片猜目录;借助对话猜内心。禹老师带领学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走进了“夏洛的网”,也结起了学生自己“读整本书的网”,水到渠成,妙趣横生。
(二)拆书露香五部曲,品文溢情尽揭趣
10月13日,钟艳榴老师与学生捧起《狼图腾》,为南华老师们展示了一堂生趣盎然的导读课。“读书先拆书”,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与老师开启了一场拆书五部曲的旅程。封面、封底、勒口、环衬、目录有何蛛丝马迹?捕捉关键词,填充阅读单,观影视简介……学生细节理千丝,在发现中思考,在思考中习得,最可贵的是静心读书的过程伴生于课堂,师生在阅读中达成学习的默契,情深厚谊。
(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10月15日,邵成老师带来了《夏洛的网》推进课。整堂课中有故事内容的重温、有精彩片段的品析、有读书趣味的分享。一个个问题环环相扣,学生们纷纷发言。通过多种形式,学生在训练有素的阅读课中自主发展、生动发展,将读书收获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激发了继续阅读的欲望,乐于再次走进文本中,读出自己别样的见解。
(四)五番忧来生别离,数回幸哉遇新知
她爱阅读,也爱写作,但她更喜欢带着学生一起漫步书中,品味文字,感悟共鸣。10月20日,马金香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城南旧事》进行了一场深度阅读。她善析文本,善用活动,巧设“五次离别”撬动学生思维。统整主题提出议题,围绕议题选择片段,精研片段生成群文,读取信息逆溯全书,寻根究底探寻缘由。学生用心捕捉着主人公英子五次离别时细腻的感触,沉浸于成长永远伴随着离别,而离别何尝不是另一种出发和长大。
(五)神话奇文共欣赏,求同存异相与析
10月21日,洪钰龄老师带来了一堂耳目一新的《多莱尔的神话故事》群文阅读课例。洪老师巧将神话人物编成古诗,学生猜读激趣;善以关键文段抓读赏玩,学生想象画面;妙用京剧脸谱绘制神像,激活创新解读体验。从猜读抓读到比读问读,从神话之神到神话不神,学生在全书求“同”中深入文本内涵,在群文求“异”中各抒己见,课堂设计巧妙,学生思维灵跃。
(六)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10月22日,从导读到推进,从推进到分享,《夏洛的网》犹似故人再次走进学生课堂,樊萍丽老师基于学情设计,以新颖独特激趣。整堂课教师思维导图指导得法,学生书签制作精美,互动生成真实高效。师生共同诠释了整本书阅读是粗读与精读的结合、素养与活动的共生、感性与理性的互通。
(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0月23日,谭晨冬老师展示了《中国寓言故事》分享课例。“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谭老师与学生携手过桥,猜寓言概念、猜寓言插图、猜寓言故事……学生们踊跃发言分享,教师善于倾听引导,课堂聚焦人物之奇,学程紧扣寓言之趣,脉络清晰,层层推进。品味尽兴处,谭老师峰回路转,引导学生发现寓言就在身边,鼓励现场创作寓言,从书本走向生活,从感悟走向发现,从输入走向输出,通过寓言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思考生活的窗。
(八)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
10月29日,赖熙怡老师与学生们走入了《苏东坡传》,个性化教学一如既往,自主性学习始终如一。赖老师巧妙解读苏东坡:“人道主义慈善家”、“超级网红大V”、“无可救药的人”……精彩“爆料”跌宕起伏,全貌苏轼拨云见日。深刻不失趣味,守真未忘延展,真正展示出了学生自主性、个性化阅读。
(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2月29日,南华小学整本书阅读课程课题组成员雅聚一室,共淬学期课堂经验,齐思书籍编辑工作。
老师们将利用假期,分组研习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将整本书阅读课程的智慧与经验落注笔端,编纂成册。研究与探索在路上,南华小学儿童阅读课程亦将且行且思,夯实践行“阅读,是最普惠的学习”这一教学理想。
撰稿:洪钰龄
编辑:陈晓玲
校稿: 禹玉珍
审稿: 夏建辉